15年,以中新两国之名探索生态城市之路 中新之名之路2008年

法治天下 1176 2024-08-14 03:45:19

  6月16日从直升机上拍摄5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新华社天津12月8日电(记者王井怀、中新之名之路宋瑞)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7日在天津举行,两国中国、探索新加坡在推动生态城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达成多项合作。生态同日,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主中心——绿创园奠基5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新之名之路

  2008年,两国世界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探索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在渤海畔开工建设。从植物无法存活的生态盐碱荒滩,到植物种类达到260余种的城市生态小镇,中新两国用15年时间5年在渤海岸边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中新之名之路

  如今仍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工作的两国池凤龙是第一批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2008年,初来乍到的池凤龙看到的场景是三分之一盐碱荒滩、三分之一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周边村民说,这里远看是荒滩,走近了是味道刺鼻的臭水坑。

  “在这里建设生态城,不是啃硬骨头,而是啃硬石头啊。”池凤龙感慨地说,第一道难关便是盐碱地改造这一世界级难题,这里的土壤含盐量达到千分之四甚至千分之十几,远超千分之三的植物生长极限。

  在这种情况下,中新天津生态城从零开始,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工程,探索污染土壤治理和盐碱地修复改良技术。池凤龙至今保留着17本笔记,详细记录了土壤含盐量的点滴变化和植物的扎根生长轨迹。截至2021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及周边地区发现鸟类191种,其中有不少水鸟,植物种类更是达到265种。

  2022年4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拍摄的蓟运河口风电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从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复合生态系统,现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不同类群的动物和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长期关注渤海湾生态的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者莫训强说。

  在这片改良后的土地上,目前区域人口突破15万人,生态城市建设也从最基础的土壤改良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第四社区中心,一些新奇的建筑不时映入眼帘:屋顶布设深蓝色太阳能电池板的绿色建筑、随处可见的太阳能无线充电座椅、装有树叶状节能灯的超市……

  其中,白天发电、晚上发光的零碳小屋最受欢迎,门口的部分地砖是光伏板,屋顶铺设了20.7千瓦的光伏板。“这座小屋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用电,还可以将剩余电量上网。”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零碳小屋讲解员贺瑞向记者解释说。

  2020年12月3日,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内拍摄的零能耗智慧小屋内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在建设“零碳小屋”的基础上,中新天津生态城又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不动产登记中心打造成全市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该建筑能源自给率达112%,每年可节约17.2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吨,比普通节能建筑再节能45%以上。

  依托智慧技术,中新天津生态城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绿色建筑、绿色产业越来越多。最新数据显示,中新天津生态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145.3吨二氧化碳/百万美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受到高技术企业的青睐。

  在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厂房内,工程师们正操作着一台台精密工艺设备。这条产线是天津市首条具备批量加工光电全材料体系的生产线。

  “这个行业对周边环境要求很高,而生态城符合所有要求。”华慧芯科技集团董事长曲迪说。

  如今,生态城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1100万平方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100%,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国网瑞嘉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美腾智能干选机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回顾生态城开发建设之初,中新双方确定了打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愿景,充分借鉴新加坡先进理念和技术,在规划设计、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5年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城市绿色发展道路。”中新天津生态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国良说。

上一篇:首航必胜!来福建舰甲板 随航母出征
下一篇:劳动节到工地搬砖,是种什么体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