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影视剧中的经典媒婆 海南在众多影视剧中

国际 899 2024-07-28 17:27:04

  曾庆江 李响

  被誉为"活化了大宋历史"的海南"王婆说媒"火爆了!"开封王婆"以真诚、周刊中热情且大方的丨影独特个性以及出色的个人魅力为广大游客带来拉满的情绪价值,也将《王婆说媒》这一原本带有表演性质的视剧节目演变为年轻人的相亲现场,被亲切地称为"接地气版"的经典《非诚勿扰》。"开封王婆"使得媒婆这一传统职业重回大众视线。媒婆事实上,海南在众多影视剧中,周刊中媒婆形象从来都没有缺席过,丨影有的视剧甚至堪称经典。

"开封王婆"使得媒婆这一传统职业重回大众视线。经典资料图

  能言善道的媒婆传统说媒人

  在传统社会,婚姻缔结须遵循"父母之命,海南媒妁之言"的周刊中原则。在众多影视剧中,丨影最常见的媒婆形象就是能言善道、巧舌如簧。她们通常起到推波助澜、推动剧情进展的作用。

  《水浒传》中,那位酿成武大郎悲剧的关键人物王婆极其深入人心,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作为剧中的反面人物,茶坊主妇王婆嘴上功夫了得,察言观色的能力也极强,以言语舞动乾坤,以眼力洞悉世事,巧妙地穿梭于西门庆与潘金莲之间;她不断设计献策,在环环相扣之下完成了二人的牵线搭桥。正因为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使得"王婆"遭遇千年恶评。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刘媒婆,是钱塘县的"金字招牌",号称"最牛媒婆一张嘴,上天入地皆可吹"。刘媒婆善用一些捧人的功夫,把人夸得天花乱坠,在促成亲事的过程中说得头头是道,哄得张员外喜笑颜开。《欢喜婆婆俏媳妇》中的欢喜媒婆马玲珑,给人牵线搭桥,靠着一张铁嘴,也为了促成姻缘,她将双方的优点进行夸张放大,对缺点进行隐瞒,或者通过语言方式将其转化为优点,让人连连称赞、拍手叫好。在第一次说媒中就能将身形肥胖的贾苗条和凤凰男钱英俊撮合到一起。

  不论是王婆、刘媒婆还是马玲珑,她们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巧舌如簧、伶牙俐齿、口角生风,这是她们作为媒人的本领,希望通过说媒来从中获取金钱油水,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这类传统的媒婆形象能说会道,计划周密,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导致观众心底对媒婆这一职业留下了一些刻板成见。

  打造良缘美眷的业界奇才

  许多影视作品都将媒婆塑造成精打细算、滑稽可笑的一类形象,比如头戴圆帽或发簪大花、脸颊上点缀着两抹鲜艳红晕、嘴角旁有一颗黑色大痦子,展现出一种自信满满且自得其乐的神态。但是也有影视剧,一改传统媒婆的特征,反其道而行之,以其灵动聪敏、独立上进的特征成就了经典。

  《金牌冰人》中的连百合是颇具声望的媒婆,她坚守规则、伶牙俐齿,做事效率高,许多大户人家都纷纷拜托她促成子女的婚姻大事,她也凭借着慧心妙舌为众多优秀男女缔造姻缘佳话。也正因为如此,连百合的名声大噪,因而获得了"金葵扇"的美誉,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天下第一媒婆》中的宋双双演绎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媒婆形象。天生结巴的宋双双拥有清丽脱俗的外貌,聪慧讨喜的性格,以及泼辣坦率的个性。在遭遇困境之时,她总能够迅速思考并提出新奇的点子来化解危机,不仅撮合了很多有情人,还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她的聪明和坚韧。她历尽艰辛,在媒妁行业里闯出一片天地,从"青州第一媒"变成"京城第一媒",最后获得"天下第一媒婆"之美誉。宋双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及坚忍不拔、勇于接受挑战的坚定意志,也使这一角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连百合与宋双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形象,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她们均颠覆了传统媒婆的固有设定,充分展示出媒婆角色更为立体多元的一面,从而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媒婆角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使得广大观众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并认识到媒婆这一职业所具备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所在。

  与时代同行的新一代媒人

  影视剧中的媒婆形象往往身处古代背景之下,因此她们的职业特性尤为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在现代情景的影视作品之中,媒婆这一角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全新的解读和塑造,不再局限于古板老旧的形象,转而呈现出更具时代气息和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形象。

  《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是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典型代表。她并非职业媒人,只是乡村小卖部的老板娘,但其形象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个性化特征。她总是以美丽而大方的姿态示人,穿着时尚且奔放,面目俏丽,显得颇有灵气。在担起媒人之责的过程中,她总是身穿象征喜庆的红色服装,佩戴着说媒专用的红色手套,迈着轻快的步伐,伴随着欢乐的歌声,自带一种浑然天成的喜悦感。

  用仅有的一点戏份,被广大观众记住的《幸福到万家》中的媒婆由演员杜鹤扮演,其出圈的关键因素在于一种极致的"真实感"。剧中媒婆绝佳的口才和圆滑的人情世故,犀利的话术搭配洞察一切的双眼,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鲜明传神的"七大姑八大姨"形象。

  谢大脚这一类媒婆形象,是媒婆非职业化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媒婆所扮演着的角色与影响力逐渐式微,但仍旧不可或缺,所以她们变换身份,并不以"说媒"来维持生计,但人脉广布,与周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只在需要时出现。这一形象的转型,生动展示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的历程,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媒婆这一职业在现实社会中所拥有的崭新意义。

  古人如何找对象?

  在当代人的普遍认知里,古人通常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盲婚哑嫁的包办形式来确定婚姻。实际上,父母包办、媒婆传话等只是古代婚姻的基本形式,古人追求爱情寻找伴侣的途径非常丰富,丝毫不逊于当代人。

  古代官府对婚姻有一定的干预和管理。早在周代,朝廷就设立官方机构负责婚嫁事宜。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西周官方规定每年春二月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男性和20岁未嫁的女性会被强制要求参加,其余适龄男女自由参加。若有满意对象,便可赠送芍药花作为爱情信物。

传统婚嫁礼帽与凤冠。资料图

  重大节日也常被视作男女相恋的良机。唐宋时期,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乞巧节等成为公认的佳期。宋代诗人朱淑真的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描绘元宵节男女相亲的场景。元宵节时,官方颁布告示,暂停宵禁,并筹办灯会,可谓是气氛满满。男女可以通过信物来确定关系。海南海口府城则有着独具特色的换香节(现已经发展为换花节)。上巳节时,人们通过富有意趣的"曲水流觞"活动,把酒杯放在流水之中,任其漂荡,再由杯子停留之处确定饮酒之人,在这种欢乐场景中可能发现真爱。当同年大会(科举中同榜及第者的聚会)举行时,一些朝廷大臣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为女儿挑选佳婿。民间传闻中的"榜下捉婿"就是对这一状况的描述。

  此外,古代示爱有诸多婉转含蓄的传达手段。以宋代为例,当男女情愫暗生之际,男性常会选择将珍美的金簪插在女方发髻之上;若无意迎娶,则会赠予彩绸表示歉意,暗示双方无法结良缘。在一些传统的相亲仪式中,男方需经媒人引导至女方家中拜访,但女方通常不露面见客,而是在室内暗暗观察男子言谈举止。若对来者颇感满意,即会出门献茶招待;反之,若认为不理想,则会避而不见。当然也有积极主动示爱最终成就美好婚姻的。比如当年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拨动卓文君芳心,最终决定私奔,从而成就爱情佳话。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还有以抛绣球或比武招亲等方式来追求美满姻缘的史料记载。这些场景经过古典小说和当代影视剧的演绎更加深入人心。

  (曾庆江,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李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五一档票房Top1你看好哪部 《维和防暴队》能否炸裂登场
下一篇:内蒙古红山脚下办音乐市集:缤纷活动“引燃”小长假夜经济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