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科幻作家?《环球时报》专访刘慈欣 作为中国科幻的领军者

数码新品 791 2024-08-07 11:26:50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骞 刘明】编者的人工话:4月27日—29日,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智能作家专访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地球大炮》的可能科幻科幻新片在开幕式上提前亮相。这并非刘慈欣首度成为万众瞩目的取代焦点。2019年《流浪地球》初次惊艳银幕。环球其后,时报每当刘慈欣的刘慈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都受到观众热捧。人工刘慈欣与他的智能作家专访获奖作品,无疑是可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和影视迅速崛起的强大助力。那么,取代刘慈欣的环球妙笔之下是如何绽出科幻之花的?其作品与西方科幻有着怎样的差异?作为一名科幻作家,他又是时报如何在创新之路上卓尔独行呢?对此,刘慈欣对《环球时报》分享了他的刘慈见解。

  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创作灵感

  科幻作家刘慈欣已做好准备,人工迎接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冲击。他希望自己未来的作品能够涉及这一主题,但同时,他也预言科幻作家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

  作为中国科幻的领军者,刘慈欣蜚声中外。自从《三体》斩获雨果奖,许多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拔高到世界级水准。这一赞誉并非空穴来风,网飞公司最新改编的《三体》剧集再度证明其影响力之广泛。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慈欣的作品就已在中国斩获诸多奖项,但真正让《三体》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无疑是他获得雨果奖的那一刻。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刘慈欣的成就为中国科幻文学开启了新篇章。

  刘慈欣通常白天写作和处理其他事务,晚上则留给自己阅读、看影视作品。于他而言,科幻创作曾经是一个爱好,后来成为事业,但始终是精神寄托。除了写作,刘慈欣会花很多时间运动、旅游、看电影,但这些都谈不上是特别的爱好。

  刘慈欣透露自己一直在努力创作新作品,但尚未取得满意结果:“我希望能写出与之前的题材不太一样的小说。”

  作为科幻作家如何构思未来科技?刘慈欣表示:“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前沿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奥秘,都会让人对未来和宇宙产生无限遐想。科幻小说中的未来科技就是现代科技在想象中的延伸。”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为现实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刘慈欣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开始改变世界,包括刘慈欣的生活。他确实使用人工智能,但用的不多,并没有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太大变化。然而,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如果人工智能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和趋势发展,它可能会极大地介入科幻文学创作。

  关于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影响,刘慈欣表示:“在短期内,人工智能将在许多领域取代人类的工作,而社会必须适应这种情况。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人类,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探索这一主题,但也承认,科幻作家本身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刘慈欣主要聚焦于“硬科幻”创作。在开始写科幻时,他是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他认为:“科幻小说以科学和技术为故事资源,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对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科学,特别是像物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其理论已经发展到十分艰深的程度,非专业的人很难深入理解。”

  具体而言,刘慈欣的灵感来源于现代技术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比如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像。对于刘慈欣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方法来刺激灵感的产生。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得到创作灵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并非仅靠努力就能做到的。

  刘慈欣对其创作过程的洞察揭示了科幻领域中科学、想象力和故事讲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坦言,他曾受诸如阿瑟·克拉克这样的伟大作家的启发,他们对他的写作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未来的乐观主义者

  读者往往对刘慈欣的作品有这样一种印象——以“拯救世界”为主题。针对这种看法,刘慈欣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人类的未来,他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理性的乐观主义者,知道在通向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和陷阱,人类需要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避免文明的衰败甚至毁灭。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保持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二是要保持进取和开拓精神,尽管技术令地球上的生活更加安逸和舒适,但不要因此停下探索太空的脚步。

  科幻文学起源于西方国家,中国科幻与西方有何不同?又能带来哪些新理念?自《流浪地球》电影上映以来,许多观众认为其有别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不同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我可能并非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刘慈欣强调,“小说中描绘的危机和灾难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而拯救世界的行动自然需要集体努力。”这反映出他对人类未来的信念——只要人类继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自《三体》系列作品大获成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刘慈欣表示:“与主流文学相比,中国仍然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和作品。”他强调,加强原创内容是推动中国科幻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科幻小说是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连的文学流派。刘慈欣认为:“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太空探索,为科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可能对科幻创作构成巨大压力。”

  刘慈欣告诉《环球时报》,高科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幻小说构筑的想象世界正以更快的速度照进现实,这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的神奇感不断降低,对科幻小说创作提出了很大挑战。随着技术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塑造我们的世界,科幻小说作家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吸引读者,并在他们的故事中为想象力的世界开疆拓土。

  在刘慈欣看来,科幻文学在大众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广大读者提供娱乐功能。同时科幻文学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能够激发想象力,开拓思维和视野,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这让科幻小说成为一种极具活力、面向未来的文学形式。

  刘慈欣说:“青年学生中科幻受众增长很快。”科幻文学是青春的文学,科幻小说丰富了年轻读者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开拓精神,让他们在阅读中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对于那些渴望成为科幻小说作家的年轻人,刘慈欣说,创作科幻小说的能力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关。他表示:“科幻所关注的是以宇宙为背景的人类文明的整体,作者不能只在狭窄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沉湎于个人情感,应该有开阔的视野,保持对宇宙的好奇和敬畏,也要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文明的未来。”

  《三体》登上多国热搜前五

  作为科幻超级IP,《三体》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均口碑载道。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企鹅有调共同公布的《“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显示,2014—2023年,《三体》的全球搜索热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在2023年达到巅峰。2014—2023年,《三体》在20多个国家荣登搜索热度Top5,涵盖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等。

  从受众画像来看,国内《三体》小说原著读者及电视剧受众分布广泛,海外多国读者及电视剧受众集中在21-40岁。国内50岁以上读者和受众占比远超国外同年龄段。国内外《三体》小说原著读者及电视剧受众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与国内相比,高学历(硕士及以上)海外受众占比更高。

  同时,“对中国科幻感兴趣”和“因宣传感兴趣”是海外受访者观看《三体》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近三成海外受访者想要借观看原创国产电视剧《三体》来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国内受访者对“人物角色形象生动”“思想内涵深刻”评价较高;“视觉效果好”“故事情节吸引人”则获海外受访者好评。“思维逻辑难理解”和“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则是海外受访者观剧的主要困扰。

  从受访者对中国科幻作品各元素的喜爱程度来看,最受海外受访者喜爱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占比为48.0%,其次是“人类情感”,占比为47.5%,“高精尖技术”排在第三位,占比为41.9%。关于我国科幻作品的类型与主题,国内受访者爱好广泛,不同主题之间的喜好差异较小:有50.1%喜欢看“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占比最高,其次是“外星生命与太空探索”,占比为48.7%;对于海外受访者,排在第一位的是“时空旅行”(44.7%),“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主题排第二,占比为41.3%。

  约半数海外受访者表示,阅读中国科幻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对中国发展的良好印象。分别有45.4%、47.9%和49.6%的海外受访者认同“增强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良好印象”“增强我对中国文化的良好印象”和“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中国科幻对于塑造中国文化与科技形象、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积极影响。

上一篇:大爷被旅行社落下披床单到派出所求助 警方迅速助团圆
下一篇:2024新材料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