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国内出游14.19亿人次 “五一”旅游热度继续攀升
4351
2024-08-05
中新社南京4月3日电(徐珊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段洪涛3日介绍,碳源其科研团队通过整合、最新指中转变挖掘不同时期近300个湖泊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中国湖泊整体正从排放二氧化碳的国湖“碳源”向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转变。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泊正
“湖泊生态系统一般具有光合固碳和有机质降解排碳的碳汇双重过程,大量流域外源负荷输入等增强了湖泊水体有机质降解消耗过程,碳源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最新指中转变产生和排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肖启涛表示,研究中国开展的国湖“碧水保卫战”显著降低了入湖负荷输入量,有效削弱了湖泊有机质降解及其排放二氧化碳的泊正过程。
肖启涛指出,碳汇“碧水保卫战”同时也提高了水质,碳源例如湖泊透明度增加等,最新指中转变间接增加了水体光合作用,研究促进水体二氧化碳的固定和消耗。“从显著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转变成弱排放源,甚至有些湖泊正积极固定和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
该研究集合流域特征、湖区环境、水体理化等多层属性,辨识了中国湖泊二氧化碳演变规律的物理、生物、化学驱动机制,打破中国湖泊二氧化碳动态变化研究的局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科研人员注意到,不同区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诱导”湖泊二氧化碳生消机制产生明显地带性。其中,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湖泊二氧化碳变化受藻类固碳过程驱动;东北湖泊有机质丰富且通过降解过程主导二氧化碳排放,入湖负荷持续减少,导致其排放量显著降低;青藏高原等闭流区湖泊在暖湿化背景下,通过“物理稀释”效应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完) 【编辑:胡寒笑】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